>百科大全> 列表
林下菌类种植技术
时间:2025-04-11 16:35:02
答案

2.1 场地选择

选择地势平坦、水源方便、种植3年以上或胸径5 cm以上、行距3~4 m、郁闭度0.7~0.9的速生丰产林地。清理林间地面,除去杂草、碎石等,用农药喷洒消毒,在林间用竹子搭拱架,棚宽1.5 m、高0.8 m,长度根据林地而定(最长不超过30 m),每隔2 m用竹子拱起,摆放菌袋需在棚内离地25 cm左右纵向拉7~8排铁丝,棚外用棚膜覆盖,冬季还需加盖草帘等。

2.2 培养料配制

平菇一般采用棉籽壳栽培,棉籽壳培养基的配方是棉籽壳98%,生石灰1%,石膏1%;加入所需用的辅料,要求拌匀无干料。拌好的料堆用塑料膜盖严,气温在15℃以上时,堆闷一天,原料堆内的温度即可达60℃以上,这时翻堆一次,再发酵6~8 d,期间需要翻堆2次,气温较底时可延长发酵时间。发酵好的料可见大量白色或灰白色放线菌,并散发出大量的热气。

3 栽培方法与出菇管理

将发酵好的料装入18 cm×36 cm的聚乙烯袋内,先扎紧一端,装料后再扎紧另一端。装好的当天上锅灭菌,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,高压100℃灭菌12 h后,利用余热再闷一段时间,当料温稳降至40℃时,可出锅,出锅冷却至30℃以下时进行无菌接种。接种时把菌袋用木板压扁、压实,然后用小手指粗的铁棒在有菌种处打孔,深度为厚度的2/3最佳。

平菇因覆土栽培时,菌袋中所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失,因为土壤中病原菌及虫口多,所以一般不推广使用该栽培方法。因此,应加强发菌管理,提高发菌质量与成功率。出菇时,要卷起菌袋两端,夜间定期通风降温,加大空气湿度和喷水量,做好蔽荫控温,控制光线,加快发菌速度。期间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,若有发生,应选用不产生药害的低毒农药防治,否则,高温环境易产生药害。

发菌管理播种后,料温要保持在30℃以下,袋与袋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隙,防止袋内料温过高发生烧菌。同时,注意观察菌丝生长状况,以菌丝白色呈绒毛状,继发成扇状线形,无病虫害,无积水,无绿黄红菌斑。发现杂菌、害虫,要及时处理,如果严重的应将移出培养场所,喷洒药剂,隔离培养,甚至废弃深埋处理。发菌后期,如果温度过低,还应保温、升温,保证菌丝正常生长发育。同时,要保持适当湿度,不可脱水过多,以免影响现蕾、出菇。经25~30 d,菌丝布满后,给予散光照射,刺激出菇。

林下平菇种植技术

应当在菌丝布满料面6~7 d并露出菇蕾后进行平菇出菇管理,夜间采取地面浇水,棚间喷雾,加减通风量,满足平菇生长所需要。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,注意喷水时要少喷、细喷和勤喷,并呈雾状。每潮菇后要清理死菇、病菇和烂菇,出第2潮菇后,出现小菇蕾时喷营养液(味精5 g、尿素15 g溶于15 kg水中),每潮菇喷2~3次(喷在料面上),补充营养的同时还能诱导新菇形成。随着菇体的长大,应增加棚内温湿度,保持棚内空气新鲜,每天要轻喷、勤喷,加强通风换气,有利于子体正常生长发育。平菇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生长迅速,因此,一定要避光,可采用不脱袋摆放出菇法,出菇快。该方法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先进技术,它既保留了传统熟料栽培产量高的优点,又具接种量少、接种迅速、发菌快、出菇比较明显、朵形正等优点,产量及成品率显著提高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每话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