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浇水。在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播前须浇透水,并翻地保墒。播后遇干旱应及时浇水,生长期土壤墒情不好时应及时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第二年春天浇水不能过早,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,以后每隔10天浇水1次。进入夏季应每隔5天浇水1次,特别在伏天应保持水分充足,避免植株因缺水而降低主根品质。
2.间苗。当春季幼苗返青株高达6厘米时进行间苗,增加植株通风透光率。当苗高12~15厘米时定植,每穴留壮苗1~2株;若是条播,株距16厘米留壮苗1株,注意除去过弱苗或过大苗,选留茎秆呈青白色的幼苗,保持匀苗。
3.中耕除草。结合间苗进行3次中耕除草,第一次待苗高3厘米时进行;土壤板结时,浅松土3厘米。第二次待苗高6~12厘米时进行。第三次在定苗时,边松土边除草。后期植株长大封垄时,不再进行中耕除草。
4.追肥。定植当年追肥宜少,以免植株徒长,提前抽薹开花。播种第二年,植株封垄前追肥1~2次,结合间苗和中耕进行,追肥量为饼肥150~200千克/亩,也可用化肥和农家肥代替,开浅沟施入。此外,雨季后,根外喷施磷肥有显著效果。
5.育新苗留种。一般在第二年5月有少数生长旺盛的白芷抽薹开花,这种白芷所结种子不能作种用。在采挖白芷时,选择粗壮无分叉的主根,集中栽于肥沃地块,按行距80~100厘米、株距30厘米开穴,定植时根可倾斜但不能弯曲,定植后覆土3厘米左右,日常加强田间水肥管理,不久后即可另生新苗。在当年11月及次年2月至4月,各进行1次中耕除草和施肥。5月下旬即可抽薹开花,6月下旬种子陆续成熟,此时应随熟随采,以免种子被风吹落。采后放于通风干燥处贮存。